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
首页 | 学会概况 | 委员会 | 学会章程 | 会讯通知 | 学会日程 | 新闻速递 | 图片新闻 | 杂草资源 | 活动简报 | 相关网站 | ENGLISH
个人会员申请
团体会员申请
第七届国际杂草科学大会
第六届国际杂草科学大会
第二十六届亚太杂草科学大会
第十三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第十二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第十一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第十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第九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More
   

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草害综合治理

来源:农民日报 2021-10-26

  杂草是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的常发性有害生物。据统计,我国每年杂草发生14亿亩次以上,造成粮食损失300多万吨。草害防控对粮食稳产增产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杂草科技工作者针对农业生产中杂草防控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基本明确了作物田主要杂草的发生危害规律,构建了以化学除草为主体的杂草控制技术体系,在生物除草剂、抗药性杂草治理、外来杂草入侵机制、智能化除草机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10月17日至19日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上,产学研各界交流了杂草科研、防控技术的成果,围绕“杂草科学与生物技术”进行深入研讨。   

关注绿色发展 聚焦除草剂减量控害

  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农田杂草发生面积增加0.4%,防治面积增加4.5%,挽回粮食损失558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4.3%。杂草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提升,使农田杂草得到有效防治,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杂草发生重、防治难、投入高等问题仍然突出,建立现代农田杂草科学防控体系势在必行。其中,走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措施为重要手段、辅以物理和生态等防除措施的综合治理路子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化学除草在农田杂草防控中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我国除草剂使用量10万吨以上(折百),占农药总量的40%左右。在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周雪平看来,除草剂长期单一使用,带来杂草种群演替加快、抗药性杂草发展迅速、土壤残留污染以及农作物药害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压力。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周普国在阐述“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农药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中指出,安全、环保持续高压态势,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成刚性约束,农药行业要及时调整战略布局,以服务农业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农药国内国际双向良性循环,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表示,杂草防控要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作物增产增收和除草剂减量控害为目标,突出主要作物、恶性杂草、重点区域,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念好“绿、换、建”三字经,即推动绿色防控,促进防控技术多样化、服务精准化;转变防控方式,从后期控制转向前期防治;构建新机制,基于产学研联合,建设农田杂草监测系统、新型除草剂推广示范网络等。

  瞄准重大需求 产学研聚力破题

  随着农药使用管理要求提升、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增强,杂草监测预警系统、群落演替规律研究、幼苗期识别技术、抗性治理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将成为今后杂草科研与防控的重点。本次大会设置了杂草治理新技术、杂草综合防控、杂草抗药性等专场,围绕杂草科学研究与防控技术的前沿话题、重大需求,来自科研院所、企业的代表开展了65场报告分享。

  杂草群落演替规律研究在深入。南京农业大学强胜教授认为,针对显杂草群落而忽略土壤种子库的传统杂草防除理论与实践,是导致杂草越防越重的主要原因。他提出,要研究和揭示杂草群落综合体中潜—显杂草群落的定量关系,以治理杂草群落综合体为目标制定杂草综合防除策略并开展实践,方可标本兼治。

  除草剂创制和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化学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权梳理,我国在新农药创制、农药精准对靶沉积研究、高效施药技术、区域性减施模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尤其是环吡氟草酮、苯唑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创制除草剂,苯噻酰草胺·吡嘧磺隆·西草净水面漂浮粒剂等新剂型,以及农田、果园区域性杂草综合防控技术优势凸显。

  科技型企业在新除草剂研发方面也是成果颇丰。富美实(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研发的麦田除草剂二氯异噁草酮即将上市;科迪华农业科技结合我国草情,推出了杂草解决方案;清原农冠连续推出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系列新产品,为农民有效防治抗性杂草提供了更多选择;先正达集团中国依托其丰富的除草剂产品线和种业优势,致力于提供可持续的综合解决方案。  

 

版权所有: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  All rights reserved,2005-2017.Weed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CSPP.京ICP备05006550-3号